2011—2012学年度衔接教材总结材料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
初高中衔接教材开发与实践
一、 初高中成绩分化的原因分析:
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发生了很大变革,在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指导下,初中生出现了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等许多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初中教学在某些方面降低了要求,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方面距离高中教学要求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甚至在相对增大,学生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中普遍感到学习门槛高压力大,在高一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教的费劲,学生学的吃力”的现象。加之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困难加大,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与恐惧心理,导致高一学生就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高一是高中生学习和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搞好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对学生学业进步和身心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引起我校的高度重视,王跃进校长提出了“认真做好高中课程与初中新课程教学衔接工作”的要求,根据大连市《关于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学校教研部门和教研组也进行了一些初高中衔接教学专题研讨,决定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的《部分学科初中高中衔接教材》。
进行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都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高中课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主要差异
1.语文的主要差异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较高。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弱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高中对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较高。
(3)人教版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共有五个模块,课文80篇(课),其中古诗文有32篇(课),占40%,且难度较大。
(4)初中课文一般篇幅较短,知识容量小、难点少、要求低,而且课时充足,教师便于教学,学生容易接受。高中课文一般篇幅较长,知识容量大、难点多、要求较高而课时紧张,教师难于操作,学生难于学习。
(5)初高中在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能力要求方面差距较大。
2.数学的主要差异
(1)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在初中要求很低,但在高中应用较多。
(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在初中弱化,而在高中是十分重要的工具,要求会熟练运用。
(3)二次函数在初中仅是结合图像认识简单性质,而高中对二次函数的性质有较高的综合要求。
(4)三角形内心、外心、重心、垂心、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射影定理、等比定理与和比(分比)定理等,在初中教材基本没有介绍,而在高中需要了解和应用。
(5)初中对数学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要求较低,而高中对这三方面要求大幅提高。
3.英语的主要差异
(1)从教学内容上看,初中英语教学内容较浅、较窄,词汇量小(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语法要求低,听力和口语要求低。而高中英语内容却更宽、更深,词汇量大(词汇多达3500),并在初中的基础上注入了大量的语法点、知识点;同时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金融、网络、文学、广告等诸方面,更贴近现代生活,时代信息较浓,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
(2)从考试要求上看,初中考查内容60%为基础题,题型和考察点均为固定式的;而高中80%以上为能力考查,侧重综合运用能力。
4.物理的主要差异
(1)模型工具运用的直观性与抽象性
初中教材强调模型的直观性,而高中,学生面临着使用大量的抽象物理模型问题。
(2)矢量问题难度加大
初中也涉及到矢量的概念,但只限于知道和了解层次。但进入高中,矢量的问题,成了物理内容的一个体系问题,要分析、要运算。
(3)图像法成为重要的思想方法
对于生动鲜活、内涵深刻、形象抽象一体化的“图像法”,初中涉及的也不多,就是涉及到,也只是应用它形象、生动的一面,避开它深刻、抽象的一面。而高中在研究物理规律,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时出现了大量的图像问题。初中应用图像的目的是“由抽象向形象”过渡,而高中则需要“由形象向抽象”的过渡,高中应用图像要去解决大量抽象的问题。如变化率问题,初中是由变化率看图像,而高中却要由图像看变化率。初中用图像的直观性“解决”一些问题,而高中是要由图像去“抽象”出一些问题。
(4)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是初高中的一个跳跃
初中讨论的变化问题,也都是形象、直观的,所进行的变量的讨论与分析,与“函数”结合的不紧密。初中的计算,也只是根据公式,代入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而已。初中的“量”和“数”,主要是静态的。而到高中,“公式”已经演变为“函数式”了,“量”、“数”演变为“变量”、“变数”了。在高中,更多的注重变化规律问题的探讨,甚至有很多“变化范围”、“极值”,“多元性变化”问题的讨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工具大量的用于物理问题之中。
5.化学的主要差异
初中化学主要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
高中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因此,知识总量大,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的知识比重增大,对学生各种能力要求较高。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三、搞好初高中衔接教材的具体要求与内容
1.要注重初高中教材的变化
初中教材内容通俗易懂、简单;而高中容量大、概括性强、内容抽象,注重能力培养,这与初中相比难度明显增大了。介绍高中课程设置,必修教材、选修教材设置情况,让学生尽早了解高中教材,为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做好准备。
2.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生步入高中后,原有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必须改进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这种改进十分必要得到老师的指导。
3.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各学科内容相对来说容量少而且简单,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而高中各学科容量大要求高,教师在授课时进度快重复少,强调思维和方法,注重灵活性、多样性和逻辑性,这样造成高一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因此,高一教师既要考虑高中教学要求,又应考虑初中教学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从直观形象到逻辑推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小步推进到加快进程,从启发为主到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实现初高中教学方法的渐进过渡。
4.要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比较初高中课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差异,采用适当方法加以弥补:对知识断层或严重薄弱的内容,应进行补充。
五、衔接教材具体实践与成果
1、衔接教材的编写
在以往衔接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多次开展衔接教学研究活动,阅读大量资料,了解初高中各学科课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上的差异,通过探究、总结、反思各科衔接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做法,由备课组长牵头,汇总本学科有效资料,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学部门层层把关,使各学科衔接教材系统化。
2、衔接教材的使用
(1)教师备课:新生到校前的暑假,将衔接教材发放到每位任课教师手中,使其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完成备课环节,做好充分的迎新准备。
(2)学生学习:每年在高一新生军训后、正式开学前,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选讲《初高中衔接课程》中的教学内容。
(3)后续学习:衔接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在学前周的衔接教学中未被传授,可将其安排在日常高中各学科同步教学中渗透学习。
3.衔接教材取得成效
该系列衔接教材分别在我校2010级、2011级两届高一教学中试用,通过高一学生问卷调查及与学生座谈,我们了解到《初高中衔接教材》使用效果良好。通过衔接教材中“高中学法指导“,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扫除学法障碍,适应高中学习生活。从学生们的日后课堂表现及考试成绩来看,初高中脱节知识得以衔接,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
一线教师在衔接教学后也倍感受益,在平日的常规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初高中衔接知识障碍减少,教学能够顺畅进行,教学进度及难度得以保障。
实践证明,该衔接教材系列丛书具有针对性、参考性和可操作性,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六、衔接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改进设想
(一)本套衔接教材历经二年使用,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由于高一教学内容多、课时紧,集中进行衔接教学的课时有限,使衔接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目标。
2.部分学生认为衔接学习是吃“回头草”,兴趣不高。
3.教师对教学衔接认识不够,学校对衔接教材激励措施还不够完善等原因,使部分老师对开发衔接教材不积极,容易使衔接教学流于形式。
(二)今后的改进设想:
1.根据我校教学需要修订和完善各学科衔接教材,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2.继续总结和优化各学科衔接教材的具体做法,进一步提高衔接教材的有效性。
3.从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立足衔接教学,编写更多更好的校本教材,不断地完善我校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总之,研究初高中衔接问题,可使我校教学走上更加科学的轨道。目前,我市初中、高中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衔接问题已凸现出来,无论从教育管理还是教学研究上看,这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以《初高中衔接教材》系列丛书为载体,很好地解决我校学科教学中衔接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教务处
2012年5月12日